主体思想:引领文化自信的哲学基石
在哲学领域,主体性被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所展现出的自主、能动地决定和处理自身态度与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了自主性、创造性,更蕴含了深刻的价值性。小编将深入探讨主体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守和发扬这一思想。
主体性(sujectivity)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术语,它常常与本体(noumenon)及“本体论”(ontology)及“本体性”相互纠缠。马克思很少使用本体这一概念,在罗森塔尔、尤金所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中,“本体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个哲学名词。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黑格尔将世界历史视为主体绝对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主体如同演员,通过不断的认识和实践,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也对主体产生着反作用,塑造着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以文艺复兴为例,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典文化,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艺术的创新。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具备政治、经济、思想、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支撑条件,并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深走实,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辐射力。
人民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体现在中国特色理论的创新中。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还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原创性学术体系的构建,取决于所有哲学工作者的主体性、积极性的迸发,没有这种主体性的激发,学术体系的构建就没有基础,也没有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术造诣高、熟悉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主体思想是引领文化自信的哲学基石,它不仅关乎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主体思想,不断推动文化自信的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