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3、五、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4、“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5、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6、无欲则刚: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私欲,他就会坚定不移地追求公正和正义。
7、【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8、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1、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2、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十、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1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5、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6、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8、七、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9、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20、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5、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6、谷神不死,谓玄牝。玄牝之门,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10、治大国,若烹小鲜。
11、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1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5、【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6、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17、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20、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1、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5、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性善:孟子相信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与善行相契合的本能。
7、仁者无敌:孟子认为真正具备仁德的人是无敌的,因为他们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信任。这些名言展示了孟子丰富的思想和对人性、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更重要的是,孟子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引导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和践行这些名言,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我,为社会和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孟子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方法。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认为只有通过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和追求进步,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幸福。
9、合天人,养正气,励忠孝,严教育,敦亲睦,和闾里。
10、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1、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孟子提倡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实践,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才能取得成就并获得乐趣。
1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7、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18、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3、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6、八、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7、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8、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9、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2、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13、人心可以类焉: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榜样的力量,人们的思想观念可以被塑造和改变。
14、亲仁:孟子认为亲近仁德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通过亲近仁者才能学习和践行仁义道德。
15、要耕读为传家之本,要仁义为修身之法,要勤俭为资身之策,要孝悌为立身之务,要谦厚为处世之道,要慎守为处事之基。
16、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17、【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9、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20、知者不惑:孟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被外部环境困扰和迷惑,他们会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1、一、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3、【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4、【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5、【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6、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7、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8、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9、有恒产生而无恃乎于物:孟子强调只有持久而坚定的努力才能带来真正的成就,不应依赖外部因素。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2、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4、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15、【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6、民为贵:孟子强调民众的利益和福祉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君主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17、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9、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