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2、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
3、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5、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6、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为子忧愁,唯子有疾病时,父母忧之,其余一切不能使父母忧。”
7、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8、,不敬,何以别乎?”【注释】(
9、”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10、《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11、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12、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13、武是他的谥号。
1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15、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16、《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17、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18、,曾是以为孝乎?”【注释】(
19、此段真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孝道真谛,孝道第一的曾子也自愧不如。庄子这段话可以看作老子的上课笔记。说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对孝道很排斥,那是不理解老子是真正弘扬孝道的。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1、这句话从字面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是说家中有年老多病的老人时,是不能出远门的,如果有调整不开的事情,也要早去早回,心中有数。
2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注释:孝是天经地义的。
2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24、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25、《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27、问孝,子曰:“无违。
28、孟武伯问孝,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29、何为六亲:父母、兄弟、妻子,这是世人最亲近的家人,一旦没有了家人,我们能够孤独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我们应该高举孝道的大旗,今天的孝道已经面临极大的危机,父慈子孝的华人文化日趋衰微,华人痛心不已。
30、即使你忘恩负义,对天地之德毫不领情,甚至骂天骂地,天地依然无怨无悔,供养你阳光、空气、水,还让你脚踩在大地上。
31、无违:不要违背。
3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33、孝道危机在前,慈道危机在后。这个后果是因为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这句经文,还是老子的警告没有被重视呢?孔子把父父子子作为心中的崇高理想,但很多男性已经没有父亲的天性了,剩下的只有母亲不离不弃。如果最后这道人伦防线也失守了,这个孩子就成为孤儿了。母亲依然伟大,部分父亲已经不再伟大。作为一位华人的文化使者,孔子该作何感想?
34、《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35、”【评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36、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37、色难:色,脸色。
38、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39、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
40、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41、翻译:作为孝子赡养父母要做到让他们心情愉快,喜乐无忧,做事不可以违背他们的意愿,顺其心意。
42、《闵予小子》:“于乎皇考,永世克孝。”
43、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子释然。
44、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45、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战国孔子《论语·学而》
46、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47、【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48、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49、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50、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51、;有酒食,先生(
52、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53、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54、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55、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5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57、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58、御:驾驭马车。
5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60、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61、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62、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评析】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
63、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64、子曰:今之孝者,是倡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敢毁伤孝之始也。扬名立身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曾经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兽。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65、服劳:服,从事、担负。
66、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67、,子告之曰:“孟孙(
68、译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69、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最新版】
70、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7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3、【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7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75、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76、白话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以运行在掌管天下。
7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7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80、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81、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继承王位。舜登天子位后,对其父仍毕恭毕敬,封其弟象为诸侯。
82、这段话大体的意思是说,有个叫孟武伯的人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说,父母每天都在为你的身体担忧。孔子的言下之意是说,我们出门在外,能不能赚到钱都是次要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操心我们的身体就是最基本的孝顺。
83、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84、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法国莫泊桑《项链》
85、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86、孟孙:指孟懿子。
87、《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8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9、经文:六亲不和,有孝慈。
90、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91、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注释: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92、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93、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94、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9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春秋孟子
96、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97、【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98、服劳即服侍。
99、译文: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10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01、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102、”樊迟曰:“何谓也。
103、华人将承载什么样的文化呢?一旦丢弃了华人固有的父慈子孝的文化传统,我们必将两手空空。孝道在衰落,父母很悲哀,后人岂不悲哀?后人哀之而不警醒,复使后人哀之也。
104、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105、翻译: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106、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107、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108、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109、(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110、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111、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112、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113、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14、翻译: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骂侮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
11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16、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1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8、”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9、华人文化精英应该弘扬孝道和慈道,恢复华人父慈子孝的伟大传统。
120、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12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
122、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123、不仅孝道在衰落,父母的慈道也在衰落,至少父亲的慈道在衰落。
12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125、释德清注:“上古虽无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及乎衰世之道,为父不慈者众,故立慈以规天下之父。为子不孝者众,故立孝以规天下之子。是则孝慈之名,因六亲不和而后有也。”说得甚为透彻。
126、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127、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128、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129、孔子有一句名言告诉我们要及时尽孝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30、这场人伦危机的根源何在呢?老子宣说是:“六亲不和”,亲情爱意的天性丧失是这场人伦危机的根源。庄子说和有“人之和”和“天之和”二种,只达到“人之和”而未达到“天之和”,则不是全德之人。
131、一位高学历父亲的儿子已经长到10岁了,这位外表光鲜的父亲从来没有为儿子花过一分钱,根本没有父亲的责任感和亲情,慈道尽失。因为他心中只是希望为前途成功而奋斗,原来指望妻子家资助他,妻子发现丈夫根本没有亲情爱意,心中只有前途金钱,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于是这位高材生对亲生儿子视为路人。这不是个案,华人不愿意宣扬家丑而已。
132、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33、原文为:“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